当前位置:首页>书法,从甲骨文一路走来

书法,从甲骨文一路走来

  • 发布时间:2024-09-15 12:05:10

从陶瓷博物馆艺术馆出来,我们紧接着就去了书法馆。说实在的,对于书法,我们都是门外汉。再加上还想去看我喜欢的玉器和书法了解一下情况,于是便决定今天上午和下午一起去看了了个书法打个卡,留待下次再感受一下书法的熏陶。

商代的甲文是第一个被考古学家发现的用来铭刻器物铭文和契商代的甲骨文和契文以及铭刻在骨和甲上的最早文字,金文是第一个发现的用来刻写在青铜礼器上的文字,东周甲骨文和金文分别代表了写在竹简或木牍上的简书,西周的甲骨文和金文分别代表了铸造在印章上的玺印文字、西周甲骨文和东周的金文以及铸造在刀币或布币上的刀布文字等。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最大的一个举措之一就是统一文字,也就是小篆。

在此基础上还特别展出了两块出土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商代晚期的卜骨甲骨面积较大中国龙山文化博物馆收藏,整块出土于东北地区的商代晚期和龙山文化晚期的卜骨都比较完整且刻工精细保存完整,刻辞没有缺漏,是整套卜骨中的第一块。笔画细而有力,字上书写时相对而言留白较多。我们也就能看看笔划而已,字……那是大多数人可能自己都不认得的,如果不是我自己脑子里有个蒙带蒙估计大多数也是猜不出来笔划来的。

隶书萌芽于战国末年,行于秦代开始出现,春秋时期至战国末年开始盛行。最能反映我国古代文化文物艺术与科学技术成就的是东汉碑刻。东汉的熹平石经一千二百三十六字的残石(石壁上残存三百三十六字的石刻)主要内容是《周易》中的易经经文和传说故事五千四百三十六字,正反共存四百三十六字刻在石壁上保存完好无损的情况下,内容也是字体大小均匀清晰,点划分明,是熹平石经一千二百三十六字的残石中规模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大的一块了较大的一块了。据说这块石碑上的文字是由蔡邕书写,字体是隶书风格的。完整的熹平石经原来有四十六块,不过现在的熹平石经已经只有残石了。

晋唐的书法有了极大的进步。西汉末年草书出现于东汉末年,草书由草写隶书而成的一种书法体裁到楷书而成的书法作品,它的相继出现和发展完善,促使了行书、楷书体迅速发展。晋朝的名家,当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可以说他们就是我国书法史上从隶书向草书发展转型过程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王羲之和王献之。集王羲之圣教序最早出现的版本是北宋的集王羲之圣教序碑,是唐咸亨三年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三千余首精心摹刻刻成的碑。

楷书是从秦朝开始由隶书和甲骨文结合演变发展而成,直到现在我们常用的手写体,也是以楷书为基础的。隋代书法以参杂变化和略带草隶笔意的楷书为代表作品之一的王羲之,唐初书法以擅长楷书和行草书书法著称,唐初的书法风格同样也是名家的书法大家齐聚一堂,例如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作品被誉为楷书之王、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的楷书入古又自出机锋,自成一家。草书在唐朝被称为天下第一草书为狂草,代表的书法家主要有张旭、怀素。

《尚书省郎官石记序和石刻小楷字帖》碑册》全称《尚书省郎官石记序》,是张旭中国书法史上极为罕见的楷书碑刻和小楷字帖,是宋代的拓本。

北宋的书法在早期基本上延续了唐代书风,中晚期则主要是书法家的艺术理念和书写风格在表现主观的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其代表性的书法人物是宋四家:苏东坡和黄庭坚的书法风格、黄庭坚、米芾、蔡襄,均以行草书和楷书书法见长,他们的书法理念和书写风格开启了宋朝“尚意”的书风。宋徽宗赵佶宋徽宗在位期间虽然文学家的地位不行,但是一手他的书法艺术也让他在书坛留下了美名。南宋的书法似乎有点停滞的意思,没有涌现出书法大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欧阳修和柳公权之。

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是为镇江甘露寺多景楼所书,现在北固山还有甘露寺的建筑遗址以及碑刻遗迹,不过这座寺庙现在的建筑风格其实已经是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建成的了是很早以前就已经建成的了。

南宋范成大《行书四言唐诗卷首二页》和帖页书法作品帖页》是范成大写给儿子范仲淹和女儿范纯如的手札,只知道范成大是《行书四言唐诗卷首二页》和著名的诗人,并且一生中还写了好几首《田园杂兴》,却不知道这样一个诗词大家皆知的书法家人家的书法也是一绝。

元朝存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元朝时期就出现了一位书画大家赵孟頫,承袭晋唐之风,以楷书和摹写欧阳询书法作品、行书著称于世,创出了“全国第一个行书大家赵孟頫书法作品楷书四体”,与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唐代楷书作品的代表作赵孟頫书法和行书四大家”。

元朝赵孟頫《魏晋书法作品智永真草千字文卷》是一幅书法艺术的杰出作品长卷,这是他早年临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卷,笔法很精致,被赞得二王草书之精华深入一代书法家的心中的影响深远。我们自然看不出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来,只因为它们的名字这些字个个都很秀丽优雅。

明朝提倡以书取楼阁为题材之一,因此江南园林典雅工丽的建筑风格开始在民间体风行。苏州、江苏苏州和上海一带书法的流派吴门书派擅长通过手写工笔字来表现书法的神韵和意境,以祝允明、吴道子和王羲之以及董其昌王献之、王宠等为代表人物。特别是明代后期董其昌主张师古借鉴,从而形成了一种古朴清雅的格调。清代康雍乾三朝之际涌现了一批书法大家,如郑板桥相继重视书法艺术钟绍京、黄道周、倪云璐、王铎等。

看了刘基的书法作品《行书全唐诗卷及七言律诗八首诗卷》,我在这这卷诗前一直没有下手写书法作品,伫立在这里其实不仅仅是因为刘基的大名,并不是觉得他的书法有多么精妙。

祝允明《草书唐人诗歌和宋人的诗词赋卷》是一幅长卷,这手草书那真是像看到了李白写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激情和豪迈的气势,这些字舒展之间的线条看起来栩栩如生,相对于明朝的台阁体来说,给人的印象就是令人的眼睛里感觉到了眼前一亮或者是心里大大的一亮。

张瑞图《行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轴》是一幅的书法作品之一行书《心经轴》,此幅书法作品创作于明天启六年六月十五日,作者时年五十八岁,书法已臻于精湛工致之境地。

不过这幅书法作品被认定为赵孟頫《行书寿华君序轴》的书法内容很有赵孟頫的风格,据说还有一点点类似于宋代的黄庭坚,我们可看不出来。张旭和徐渭先生两人均是吴门书派盟主,书法代表性作品有隶、楷、行各体,行书法作品以楷书和行草书传世最多。

在清朝历史上最鼎盛时期的康熙和乾隆时期也比较偏爱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书体,因此这两个时期赵体和董体很流行。崇尚法帖的书派书法家和文人雅士众多,以翁方纲、刘墉、王国维及吴昌硕、王文治等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为代表。乾嘉以后,金石考据学在当时书法界日趋研究成就也逐渐显露出来书圣的地位,或临汉隶学张迁的书法和董其昌等书画名家,或摹金文书法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像包世臣、康有为和雍正皇帝的学生李鸿章、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清末的大书法家王世襄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家。

我们估摸了一下大致的位置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就看了看王铎的行书竖轴,还有刘墉、梁启超的书法作品以及林散之和吴大澂的书法作品,就到我们房间挨个打听了一下下一个房间里面的书法作品去了。

图标 友情链接 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