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李月红) 从遥远的亘古流淌而来,向遥远的未来绵延而去。朵朵文艺浪花,生动了文明之河的时代模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加快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到2020年努力建成文化强省。从“大”到“强”,一字之变折射的是浙江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气象,文艺精品力作迭出,人才队伍承接有序,价值涤荡春风化雨,体制改革风起云涌,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文化强省“见力道”,万紫千红总是春。浙江改革发展正变得更加富有文艺色彩、文化温度、文化自信。
本月下旬,法国戛纳电视节将在杭州举办首个中国专场,这是该节首次进入亚洲市场。
其负责人说,是浙江近年来影视内容蓬勃发展,让更多的外国人关注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一张璀璨的成绩单:以《大圣归来》为代表,浙江每年出产60至70部电影,约占全国的十三分之一;以《鸡毛飞上天》为代表,每年出产2500集左右的电视剧,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绍兴师爷》为代表,每年出台50多部25000分钟的动画片,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精品力作,是文化强省的重要标志。2014年以来,继中央召开文艺座谈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我省相继召开省委文艺工作座谈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会,对艺术精品生产一次次再动员,每年仅省级层面的扶持资金就超过3500万元;在新出台的我省繁荣发展文艺实施意见中,七大提升工程中有五项是关注精品创作。
舞台艺术,推陈出新。越剧《屈原》、话剧《凤凰》、舞剧《王羲之》《遇见大运河》、音乐组曲《东海之歌》等创作,艺术门类齐全,突破机制束缚,勇于守正出新,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丰收。
人文社科,百花齐放。“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工程、《浙江文丛》,皇皇巨制钩沉民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在60多个国家上市、被全球700家图书馆收藏;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仙剑奇侠传》等先后改编成现象级影视作品。
银幕荧屏,流光溢彩。电影《捉妖记》《大圣归来》创造票房奇迹。《岁岁清明》等多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刺客聂隐娘》《烈日灼心》屡登国际奖台。《鸡毛飞上天》等一大批电视剧在央视和各大上星频道热播。《中国好声音》等电视综艺节目强势崛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品力作。面对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两美”浙江建设的时代课题,浙江文艺工作者以生动笔墨讴歌现实生活,以工匠精神悉心雕琢打磨,以传承创新推动文艺创作,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迭现。
沈塘桥路18号,杭州蜂巢剧场。这里是国内戏剧领军人物孟京辉在全国开设的第三个小剧场。短短6年里,从成立工作室进行剧本创作,到开设小剧场每年演出200场,“先锋戏剧”在杭州生根了。
像孟京辉一样,近年来,我省实施文化名家造就计划和“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先后引进麦家、赵志刚等10多位大家落户浙江,聘请莫言、余秋雨等26位大家担任文艺顾问,开设韩美林、朱海等30多位名家工作室。目前,全省共有“五个一批”人才279人,文化创新团队65个。
从明星闪烁到繁星满天,浙江同步加快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我省在戏剧、视觉、文学、影视四个领域相继推出“新松计划”“新峰计划”“新荷计划”“新光计划”,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形成青年文艺人才培养的“浙江模式”。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作为最早启动的“新松计划”,如今“浙话新势力”、浙京“五朵金花”、小百花“新生代”等富有活力、朝气蓬勃的年轻艺术群体竞相涌现。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新荷计划’首辑文丛”出版,集中展示3年来我省培养30位青年作家的成果。“叙事很好,文本聪明”,是专家们对这群年轻作家的最好鼓励。
古树逢春发新叶,丹青翰墨花盛开。4年来,在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等4个艺术门类的上百位“新峰计划”人才脱颖而出,仅2015年,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53次。
东风夜放花千树,吹使新光揽星光。作为“新光计划”实施以来的首部作品,由青年电影人李海蜀导演的电影《傲娇与偏见》正在全国影院热映,不到一周票房轻松破亿。筑梦“中国影视产业副中心”,浙江影业加速奔跑。
群策群力,凝聚社会优秀人才。省作协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网络作协,南派三叔领衔“盗墓”类,流潋紫领衔“女性历史”类,管平潮领衔“仙侠”类……各类型网络文学在浙江都可以找到“网络大神”。在横店,作为4.2万名“横漂”之一,在前不久闭幕的金华市党代会上,60多岁的江西籍演员胡高峰当选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他激动地说,“路人甲”也有春天。
浙江文艺工作者们,时刻牢记自己所处的时代方位与坐标,坚定对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人民群众的真善美的信仰,一批有影响力的文艺领军人物、一个结构合理的青年文艺家梯队、一支规模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展示着“文艺浙军”新气象。
3月底,浙音附中发布首次招生预告,衢州网友在网络论坛上这样亲切打招呼。从无到有,从大学到中学,作为浙江的文化地标之一,浙音加速奏响浙江人的音乐梦想。
这得益于我省持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为全省百姓提供一流的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环境。
这厢是文化殿堂,那厢还有文化礼堂。农村文化礼堂,已连续第5年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16年全省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568个,目前已累计建成6527个。
大到一座座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广场,小到一个个社区文化中心、书报亭、阅读屏,一座座“文化地标”挺立在浙江大地,照亮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从“地标建筑”长成“文化地标”,这是一种双向的力量。“种”下去的力和“长”出来的力,相生相长,让文艺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
在乡村,遍布全省的文化礼堂成为专家、教授、文艺工作者的新舞台,2100多项文化服务内容可供随时下单,乡村也有了与时俱进的文化活动;深受熏陶的村民们,出现在省“村歌”创作演唱大赛、浙江排舞大赛等多级联动的文艺活动,一支支扎根农村、社区的文艺队伍,在浙江大地唱响“希望的田野”。
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上,我省均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文化部的验收,“浙江样板”被作为示范在全国推广。
一部部精品,一群群人,一方方阵地,汇聚成一束束精神之光,打开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华彩高潮,涵养丰润着浙江百姓的精神家园。文化强省的“浙江号”,必将铿锵前行,动力喷薄升腾!